香港城市大学学生会:宗旨、职能与发展历程
香港城市大学学生会(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Students' Union,简称CityUSU)作为连接学生与校方的重要桥梁,长期以来在香港高等教育体系中发挥着独特作用。本文将深入探讨其创办宗旨、组织结构、主要职能、近年发展以及面临的挑战与机遇,为关心香港高等教育的读者提供全面了解。
香港城市大学学生会的历史与概况
香港城市大学学生会成立于1984年,与香港城市大学(当时名为香港城市理工学院)同步诞生。经过近40年的发展,它已成为该校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学生自治组织之一。作为香港八所公立大学学生会成员,CityUSU在香港学生运动史上曾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。
学生会采用"三权分立"的组织架构,主要包括 代表会 (立法权)、 干事会 (行政权)和 评议会 (司法权)三大分支。这种架构借鉴了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政治体制,旨在保障学生会运作的民主性和透明度。
根据最新统计,香港城市大学现有约20,000名学生,学生会的正式会员包括所有注册在校生。学生会年度预算规模可达数百万港元,经费主要来源于会员会费、校方拨款和社会赞助。
香港城市大学学生会的宗旨与核心价值
香港城市大学学生会的正式宗旨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:
1. 代表并维护学生权益
学生会明确将「 维护学生权益 」列为首要宗旨。这包括:与校方协商学费政策、改善校园设施、争取更合理的教学安排等。历史上,学生会曾多次成功促使校方调整政策,如2016年争取到图书馆24小时开放区域。
2.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
「 提供多元化活动 」是学生会另一重要宗旨。通过组织文化、艺术、体育等各类活动,学生会助力学生课堂外的成长。知名年度活动包括「城大艺术节」和「校长杯体育竞赛」。
3. 培养学生领导力与社会责任感
学生会架构本身就为学生提供实践民主参与和领导才能的平台。近年特别强调培养「 全球视野与社会责任 」,组织多项社会服务活动,如「城大义工团」常年运作。
4. 加强与校方、社会的沟通
作为学生与校方的正式沟通渠道,学生会定期参与校务会议,反映学生诉求。同时,也代表城大学生参与香港大专学界联席会议等跨校平台。
表:香港城市大学学生会宗旨的多维体现
| 宗旨维度 | 具体表现 | 实施方式 | |------------|------------|------------| | 权益维护 | 学费政策、学习环境改善 | 与校方谈判、发起联署 | | 全人发展 | 文体活动、兴趣社团支持 | 活动举办、经费资助 | | 领导力培养 | 组织架构参与、项目管理 | 岗位实践、培训工作坊 | | 社会参与 | 社区服务、公共议题讨论 | 义工活动、论坛举办 |
值得注意的是,学生会的宗旨并非一成不变。随着社会环境和学生需求的变化,其工作重点也会相应调整。近年明显增加了对学生心理健康和就业支持的关注。
学生会的组织架构与运作模式
理解学生会的宗旨,需要深入其组织运作机制。香港城市大学学生会采用较为复杂的架构设计,既确保了代表性,也兼顾了执行效率。
主要分支及其职能
代表会(Council) :学生会的立法机构,由各学系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,负责制定政策、审议预算和监督干事会工作。代表会通常每月举行一次全体会议。
干事会(Executive Committee) :行政执行部门,设会长、副会长及多个职能干事(如财务、外务、宣传等),负责日常运作和落实年度计划。干事会成员通过全校普选产生。
评议会(Judicial Committee) :司法仲裁机构,由具有法律背景的师生组成,处理学生会内部纠纷及纪律事宜,保障章程执行。
此外,还有数十个 属会 (附属社团),涵盖学术、文化、宗教、体育等各类兴趣领域,构成学生会的基层组织网络。
民主选举制度
学生会领导层通过 年度选举 产生,流程包括: 1. 候选人提名 2. 竞选宣传期(通常2-3周) 3. 全校投票 4. 结果公布与交接
选举投票率是衡量学生会代表性的重要指标。据资料显示,城大学生会选举近年平均投票率约30-40%,在香港高校中属于中等水平。
经费管理
学生会经费使用秉持「 透明公开 」原则。主要来源包括: - 会员会费(每人每年约200港元) - 校方活动资助 - 商业赞助及活动收入
大型活动需提前向代表会提交预算,活动结束后进行财务稽核。完整的财务报告定期向全体会员公布。
学生会的主要活动与服务工作
践行其宗旨,香港城市大学学生会开展多样化的活动与服务,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类:
1. 权益维护类工作
-
校务参与 :学生会代表定期出席校董会、教务会等决策机构,就课程设置、校园建设等议题发声。2021年曾成功推动校方改善宿舍Wi-Fi覆盖。
-
意见征集 :通过问卷调查、公开论坛等形式收集学生意见。疫情期间特别关注在线教学质量问题。
-
权益申诉 :设立专门渠道处理学生投诉,如不公平评分、歧视事件等。必要时提供法律咨询转介。
2. 学生服务类项目
-
新生适应计划 :包括Ocamp(迎新营)、学长导师计划等,帮助新生融入大学生活。
-
就业支持 :举办职业讲座、公司参访,与就业处合作提供简历修改服务。近年新增大湾区就业专题活动。
-
心理健康服务 :通过工作坊、宣传 campaign 提升心理健康意识,2019年起设立「心情加油站」朋辈辅导项目。
3. 文化学术活动
-
学术活动 :组织讲座、研讨会,邀请各界专业人士分享。特色项目包括「诺贝尔奖得主校园行」。
-
文化艺术 :年度「城大艺术节」涵盖戏剧、音乐、展览等多种形式,展示学生才艺。
-
体育竞技 :举办各类校内联赛,并组队参与大专体育赛事。羽毛球、篮球项目屡获佳绩。
4. 社会参与项目
-
社区服务 :长期合作的「深水埗区长者关怀计划」获社区好评。
-
公共议题讨论 :举办论坛探讨教育、环保等社会议题,促进理性交流。
-
跨校合作 :与其他高校学生会联合举办公益活动,如「八大院校慈善跑」。
「学生会的价值不仅在于组织活动,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成为负责任的公民。」 — 一位前学生会会长在访谈中这样总结。
近年发展与社会环境变化
香港高等教育环境近年经历显著变化,城大学生会也在适应中调整定位与策略。
1. 政治环境变化下的调整
2019年后,香港各大学学生会面临重新定位。城大学生会明显减少了政治性较强的活动,更加聚焦于学生服务和校园事务。2021年修订会章时,特别强调「 遵守法律 」和「 促进校园和谐 」的原则。
2. 疫情应对与创新
新冠疫情期间,学生会迅速调整工作模式: - 将活动转移至线上,如虚拟迎新营、在线职业展 - 设立「抗疫支援站」,分发防疫物资 - 调查并反映学生对在线学习的困难
这些应对展现了学生会的灵活性和服务意识。
3. 大湾区教育融合中的角色
随着香港与内地教育交流加深,学生会近年增加大湾区元素: - 组织深圳、广州高校交流访问 - 举办「大湾区就业前景」分享会 - 在活动中加入普通话环节,促进包容性
4. 数字化转型
学生会积极推进线上服务: - 开发会员APP,整合活动报名、意见反馈功能 - 加强社交媒体运营(Instagram、Facebook等) - 试行电子投票系统,提高选举参与便利性
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展望
尽管历史悠久,城大学生会仍面临多方面挑战:
现存挑战
-
代表性与参与度问题 :如何提高普通学生对会务的关注和参与,避免「小圈子」运作。
-
财务可持续性 :在会费收入有限的情况下,如何平衡活动规模与财务健康。
-
政治中立定位 :在复杂社会环境中保持非政治化立场,专注于学生福祉。
-
世代价值差异 :适应Z世代学生的需求和沟通方式变化。
未来发展方向
基于对多位学生会前成员的访谈,可能的未来发展重点包括:
-
深化专业化服务 :在心理健康、就业指导等专业领域引入更多资源
-
加强跨文化融合 :促进本地生与非本地生(特别是内地生)的交流
-
扩大社会影响力 :通过社会创新项目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
-
优化治理结构 :简化官僚程序,提高决策效率
对新生建议
对于刚入学的城大学生,参与学生会可以: 1. 快速扩展人际网络 2. 锻炼组织与领导能力 3. 深入了解大学运作机制 4. 为校园生活创造积极改变
建议新生可以从加入感兴趣的属会开始,逐步探索参与途径。
总结
香港城市大学学生会近四十年的发展历程,体现了一流大学学生自治组织的演变轨迹。其核心宗旨— 代表学生、服务学生、培养学生 —始终指引着各项工作的开展。尽管面临社会环境变迁带来的挑战,学生会通过调整策略、创新服务,持续为学生创造价值。
对于城大学生而言,学生会不仅是服务提供者,更是民主实践和公民教育的活教材。它的健康发展,需要校方的尊重支持、学生的积极参与以及社会各界的理解包容。未来,随着香港高等教育不断演进,城大学生会有望在保持传统宗旨的同时,开拓更加多元的发展路径。